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谈谈中国的葫芦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来源:本站 作者:匿名 发布:2011/12/21 修改:2011/12/21
隶属:葫芦文化 点击:2891

谈谈中国的葫芦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葫芦是中国具有7000多年栽培历史的草本藤木植物。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葫芦逐步由“自然瓜果”转变为“人文瓜果”,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化起源之一。在中国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着大量的葫芦“创世”、“赐子”、“祈福”、“消灾除祸”等神话传说,葫芦成为寄托人们向往美好的“灵物”,是许多民族和群众珍爱的吉祥物,也被一些少数民族视为本民族的先祖,奉为世代顶礼膜拜的图腾。 
 一、种植与利用史
 从中国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石器遗址的相关遗物中可以看出。在中国黄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古葫芦皮。在我国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小葫芦的种子这比埃及古墓中发现的葫芦还要早上三千余年.另外,湖北江陵阴湘城的大溪文化的文化遗址,以及长江下游的罗家角、崧泽、水田畈等新石器遗址里也发现过葫芦,这种事实表明,我们的先人很可能当时就用葫芦制作器物。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用作器物的老葫芦皮方可能长久保存,而食用的嫩果是不可能留存至今的。 我国陶器出现很早,从出土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是模仿葫芦制作的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具有代表性的裴李岗新石器遗址、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都有发现另外在北方其他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址如仰韶文化遗址、河南庙底沟遗址中也有众多的葫芦形器物发现。古人在种植葫芦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崇拜物加以膜拜,这一点可以从大量的出土器物中体现出来。同时积极地探索其种植的方法。研究如何使葫芦长得更大,结得更多。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摸索,逐步摸索了一些经验。西汉时有个叫汜胜之的人,他曾写过一本有关农业生产的科学著作,因原书已失,只有一些散篇辑存在《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著作中,后人称之为《汜胜之书》。这本书其中就有一节“种瓠法”专门介绍种葫芦的种植方法。《汜胜之书》还记载了一则种大葫芦的方法。大葫芦,这里不是指葫芦的一个品种,而是经人工栽培,使其充分发育,体积特大者。其实就是现在的嫁接法。以十棵葫芦的根供养一棵秧子生长,结出的葫芦当然要比原来大得多。
 二、葫芦名称演变史
    葫芦在我国古代有众多称呼,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当中。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种类型的文字,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前二字在古代大约是相通的。这从《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 。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 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现代植物学把上述各种“葫芦”都有归属于葫芦科。
 三、文化史
    在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中,葫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步由“自然瓜果”转变为 “人文瓜果”,从而形成渊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在我国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葫芦首先是作为一种食物进入人们的生活的。在以原始经济时代,采集瓜,挖掘块根植物,是人们生存的主要来源。古代文献最早提到葫芦时,也首先注意到了它的食用价值。《管子·立政》里说:“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家之富也。”从中看出古代将家畜,葫芦,水果视为国家贫富的标志;汉代时人们已经将瓠制成脯,当作干粮储备,并且千方百计提高它的产量。可见葫芦在食物中的重要性。葫芦的吃法很多也可多种多样,既可以荤食烧汤,又可以素食做菜,做饺子、包子馅,既能腌制,也能干晒做成葫芦干收藏起来,留到冬日做成荤菜。烧汤清香四溢,其味鲜美。蒸食可“除一切烦恼思想,久而自然神清气爽”(《山家清供》)。不过与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论葫芦还是它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否则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价值,因为葫芦叶过了柔嫩的叶期,就已经变苦了。葫芦虽算不上什么高级菜蔬,但经过晒制的葫芦干,却是有其独特的风味,备受欢迎的。其实,葫芦干菜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另外还有一些不是以葫芦为原料,却以葫芦为名的菜肴。如西安的风味小吃“葫芦头”、属北京菜的“蜜汁葫芦”、属江苏菜的“葫芦虾蟹”等。虽说不是以葫芦为原料,但里面却也蕴含着葫芦文化,别有一番情趣在里面。
 五、器用文化
    在我国古代,将葫芦制作成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劳动人民用智慧将看似平常的葫芦,施以主观能动,依靠葫芦本身的形状、外观,制作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
 六、盛水工具
    我国古代以葫芦为水瓢,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这虽然是个寓言,但也反应出葫芦被当作容器和水瓢的两种重要用途。至今在农村用它来舀水、挖面、盛东西很普遍,而在水缸旁必配水瓢,农村妇女做饭,都以“添几瓢水”计算多少。另外用水瓢淘米可以把米中的沙石过滤出来,不致随米下锅。葫芦还可以做成饭碗、茶杯、饭勺、羹匙一类的东西。 古人喜喝酒,酒器的名目繁多,葫芦便很自然地被加工成酒杯。《诗经》中“匏”就是指的这种葫芦酒杯。做酒杯只能用小一些的葫芦,大葫芦则是用来装酒,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酒葫芦”。这在一些影视作品里经常可以见到。在四川木里藏族,纳西族家家都有一种大酒葫芦。“外皆夸以竹蔑,下为圈足”,这样便于保护,平稳,不易倾倒。
烟具 旧时北京流行水烟袋,又称葫芦烟袋,就是以葫芦制成的。鼻烟壶在中国和阿拉伯诸国都流行,多以细腰葫芦为之。清宫保存一种人工栽培,压制的葫芦烟壶,有扁壶,圆壶,方壶多种,其上还有花草,人物、动物等形象。后来多以玻璃仿效之。
药壶 常言说“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最初可能仅仅因为它是现成的容器不需要什么加工。但仔细推究起来,用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从古代典籍中看,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扛着锄头去采药,锄必挂一个药葫芦。古代道家多行医,从事炼丹,如安期生,左慈,铁拐李都身佩药葫芦。尹喜炼丹时有四种用具,其中就有葫芦,以贮存炼丹原料。
 招幌 古时商店多以葫芦为招牌,幌子,其中有几种:一种为酒店,《北京风俗图谱》中的义丰号志酒店门前就坐立一个硕大的细腰葫芦。一种为药店,如过去北京大方号老醋坊,门前也挂一葫芦幌子。后来人们因此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一种是鼻烟店,多挂红、绿色两个葫芦。这些幌子,皆取自于葫芦为容器,能盛酒、醋、药、粮食。
舟具 葫芦是天然密封物,它成熟时密度很小,且轻巧结实,它在水中的浮力很大,所以很早就成为人类的渡水工具。从文献上看,葫芦在先秦时期首先是重要的水上工具。这种工具被称作葫芦舟,又称腰舟。做葫芦舟的这种葫芦,是有柄的圆型葫芦,每个很大,小者高为40厘米,大者高至60厘米,腹径一般在30至50厘米之间,通常将顶端削去,留一开口,讲究的还要安置一盖,并在葫芦周身套编若干藤条,其作用有二:一是保护葫芦不受碰撞,二是便于在水中抱握。现在山西省的南部也有人将葫芦搭成船渡河。台湾高山族则有骑葫芦过海的壮举。腰舟作为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还被很多民族放入到神话传说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具和手工业工具 葫芦还可以用来做农具。古代有一种瓠种器,是农业生产中较常用的一种播种工具。《齐民要术》称其为“窃瓠”,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解放初期,山东有些地方还在使用,称为“点葫芦”足见这种简易的农具有很强的生命。播种时,将瓠种器系在腰间,顺着开好的沟垅前行,一边走,一边用木棍敲击瓠种器的柄,以振动葫芦中的种子不断落入沟内。葫芦也是手工业工具。云南砚山有一种模制陶器方法,制陶时先和陶土,然后以葫芦或葫芦器皿为内模,外涂陶土,修成器坯,再以火烧,从而成为陶器,但作为内模的葫芦却化为灰烬了。此外在辽东半岛农村,老年妇女坐在坑上,倒扣一葫芦瓢,用一根筷子在瓢背上挤压棉籽,在这里葫芦瓠又充为脱棉子工具。从这些古老的遗风中,不难看出葫芦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它的倚重。
 火器 葫芦甚至可以加工制作成火器,在战争中使用。古代有一种“冲阵火葫芦”,实际上就是原始的火枪或“火箭发射筒”。最迟在明代的时候,这种武器就已经出现了。在古代,这种“冲阵火葫芦”显然就算是较为先进的战争工具了。不过后来这种武器只保留了“火葫芦”之名,其火药、铅弹装入这种铁葫芦或铜葫芦之中。因葫芦质软,又不坚实,容易被火药引着,不能反复使用。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曾在晚清时期用葫芦制造一种类似手榴弹的火器。象彝族的“火药葫芦”,就是用瓢葫芦装入火药、铅弹,引着后用力撂向敌阵,颇似一颗威力很大的炮弹。与“冲阵火葫芦”相比,“火药葫芦”该算是“远战”中的武器了。

上一个新闻:葫芦种植技术

下一个新闻:葫芦艺术的特点
版权所有 2011-2012 中国葫芦第一村 地址:山东聊城市堂邑镇路庄   鲁ICP备14002950号   电话:0635-8655519  手机:13884838898